在线股票配资线上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案例 | 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
引言在线股票配资线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EOD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产业链延伸、组合开发、联合经营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统筹推进、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实施、可持续运营,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项目实践。各地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按照边试点、边总结的原则,梳理形成了一批项目案例,可以为其他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项目背景
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南部,地处苏皖交界处,北距南京主城区40公里,南距马鞍山市区1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黄龙岘村位于丘陵山地,四周茶山、竹林环绕。过去生态本底虽好,但内外交通不便,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屋墙涂泥巴、屋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突出,周边水库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村里除少量村民在家务农之外,多数青壮年村民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成为该片区发展的常态,村民们叹息道,“有山水、没路子,黄龙岘里苦日子”。
项目概况
项目依托黄龙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竹林风光,以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保护为基底,以绿色产业开发及乡村振兴为载体,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与生态文旅、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中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约占21.2%。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由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一体化实施,2013年—2016年为改造期,2017年 —2020年为提档升级期。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提升了生态空间品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相互转化。
项目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特”的EOD模式实施场景,实现了由过去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国知名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蝶变”,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黄龙岘村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黄龙岘鸟瞰图
主要做法
(一)统筹谋划、前瞻布局,奠定整体项目开发基础
江宁区政府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聚焦 黄龙岘突出环境问题,深度融合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秉持“整体协同、系统推进”的治理理念,明确政府与企业职责边界,做好乡村生态治理规划的顶层设计。依托项目范围内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这一核心区,以及“龙乡双范精品民宿村”这一拓展区。同时,创造性运用市场化、一体化机制,确保生态农文旅特色产业的经营收益有效反哺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实现项目收支平衡,形成良性循环。

(二)生态引领、全域治理,提升生态乡村宜居品质
黄龙岘旅游村打造过程中,坚持既有生态本底、不搞大开发的工作基调,以全域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坚持“系统化、特色化、集约化”理念,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贯彻少拆多修、少征多种、少限多引、少投多扶“四少四多”建设思路,着力改善提升村庄生态环境。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和“垃圾革命”,由企业投资建设AAA级旅游厕所,增设9座污水处理设施,铺设9.4公里雨污管网,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有效改善项目范围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设置500余个分类垃圾桶。同时完成项目范围内黄龙潭、龙山水库、晏湖三处共423亩水体综合治理与生态清淤,建设生态缓冲带拦截面源污染,新增绿化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覆盖率高达80%,筑牢黄龙岘绿色发展生态基底。


(三)综合赋能、精细运维,打造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项目将黄龙岘的可持续发展聚焦于构建多领域、全覆盖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充分融合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按照“产业特质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效益多元化”的市场导向,创新搭建产业振兴平台,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产业链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运营发展的综合赋能。聚集发展现代农业,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提升旧有作坊式茶产业,培育以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龙毫”两个知名茶叶品牌为核心的黄龙岘生态茶产业体系;结合生态整治后呈现的自然美景,精心打造晏湖驿站、茶乡星谷、龙乡双范等高端精品民宿;积极探索乡村康养、生态研学、休闲娱乐多种服务,开发农文旅康深度融合项目,切实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四)多方协作、合力共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黄龙岘通过整合各方力量、高效集聚发展要素,形成“政府+部门+企业+村民”协同参与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江宁区以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实施全域乡村生态综合整治战略规划,打造江宁西部美丽乡村旅游廊道环线,开通全域旅游直通车西部旅游专线,串联沿途4个街道的8个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文旅休闲产业发展,实现“村民走出去、游客请进来”的目标,为黄龙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交通出行打好坚实基础。
这一过程中,各级相关部门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有力支撑构建“乡村+”绿色经济链条。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充分利用政策激励、资金保障、人才引入、资源配置等多方面支持,在黄龙岘打造全新产业体系,引导村民通过协助管理茶园、开办家庭农家乐等方式参与,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变化,激发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家乡发展建设。

初步成效
项目的实施,初步探索了以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释放产业反哺功能,实现生态宜居
项目通过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了黄龙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5%以上,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项目范围内水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空气负氧离子峰值浓度高达3512个/ cm 3 ,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二)释放生态增值效益,实现价值提升
项目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体系协同促进为核心,以自身造血功能和多元参与为重点,依托村庄生态资源导入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丰富拓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延伸和资源增值。作为支柱产业,黄龙岘生态茶产业体系发展日臻成熟,品牌价值逐步显现,每斤茶叶价格已从原来的100-200元增涨至700-800元,更有精品茶叶单价可达1000-1500元,年销售额达到1500多万元。

(三)释放绿色生态红利,实现产业兴旺
项目不仅促进茶叶、蔬果等当地农产品增值,也带动旅游服务收入不断增加。伴随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黄龙岘每年吸引超过100万海内外游客慕名前往游览观光。春节、国庆等旅游旺季期间,黄龙岘民宿整体入住率达75%以上。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投资、经营,搭建“富民强村”平台,不断放大生态经济发展红利,企业自身亦能实现年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作为运维主体资产资源均有所增值,对自身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有力推动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释放绿色带动效应,实现乡风文明
随着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不断提档升级,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村庄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明村等市级及以上荣誉近200项,中央电视台多次对黄龙岘进行专题报道。项目成功实施后,江宁区通过东西结对援助等方式,在新疆特克斯、青海大通、陕西洛南等地推广,以实际举措整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致富,助推生态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得到受援单位一致认可与好评。
(五)释放生态惠民福祉,实现生活富裕
在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造更多增收致富新“门路”。黄龙岘村2013年开发前人均收入约1.8万元,2023年人均收入约11.1万元。在充分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生态空间致富效能,开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产业、康养产业、文创产业等创业创新,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村集体和人民群众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致富的契合,开创出富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EOD模式。

特色亮点
一是协同推进、综合赋能。政府统筹做好区域发展顶层规划,强化部门协同,推进交通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全面提升、打造品牌。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产业链条,培育以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龙毫”两个知名茶叶品牌为核心的黄龙岘生态茶产业体系。引入头部民宿,累计开设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初步构建了高端精品民宿群,有效提升产业收益。
三是共治共享、多方参与。创新发展机制,“政府+部门+企业+村民”协同参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针对环境长效治理问题,引导村民自发签署《环保公约》,促进了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投资、经营,搭建共治共享平台,不断释放生态经济发展红利。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
编辑 | 李夏菁